?
 
作者:冯丽妃 张艺博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2/5/17 9:43:26
选择字号:
“四大天坑”“钱景”不一定差!
专家:选专业别只盯一把尺

 

最近,清华大学一名本科生在知乎网发布的一则帖子引起舆论沸腾。其内容指向该校2022年转专业过程中不再公布具体的报名数据,导致学生“下盲注”,不能有效转系。

不过,也有人直言:“结果公不公布其实无所谓。大概率和前两年一样,生化环材‘四大天坑’都在转政治、计算机和金融,避开这些热门机会更大。”

记者查阅前两年清华大学公布的转专业报名结果发现两极分化十分明显:在该校60多个备选专业中,20多个专业无人问津;与此相对,排名前五热门专业的报名人数加起来,约等于申请转专业人数的一半。

“四大天坑”之名由来已久,关于大学选专业、转专业,不少网友在文末的评论呈现“一边倒”:

“‘为爱发电’选择‘天坑’专业等于天真幼稚。”

“宁可放弃清北,去复交浙科选计算机、金融,也别去清北‘入坑’,去了毁一生也悔一生。”

“选错专业入错行,一不小心进入血汗工厂。”……

“四大天坑”真有那么“坑”?“钱景”究竟如何?可以入吗?选专业应用几把尺?《中国科学报》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钱景”

“性价比”已日益成为年轻人选择专业的“最优解”。被吐槽“性价比低”的生化环材学科就业和薪资情况真的很惨淡吗?

记者采访发现,这一问题与个人受教育情况存在很大相关性。

根据中国高教管理数据与咨询企业麦克斯跟踪统计,在本科阶段,近年来生化环材领域毕业生的收入相比全国平均水平普遍略低。以2016~2020届大学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统计为例,全国平均薪资水平为5039元,“四大天坑”平均差额在119元到529元区间内。

硕士阶段的情况则有所波动。天津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教授高耀基于对2021年全国4万名学术硕士毕业生样本进行的调查发现,在就业率方面,生物、化学、环境(分别为56.29%、63.71%,62.93%)相比全国平均水平(65.61%)略低,材料领域则实现了大幅反超(75.14%);在薪资方面,全国平均水平为15.9万元,而“四大天坑”差别不大,收入区间在14.1万~16.75万元,其中材料领域薪资更高。

在博士教育阶段,生化环材则纷纷实现“逆袭”,跳出“天坑”。根据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文钦对2021年全国博士毕业生调查(共15000多人)的数据分析,生化环材学科领域的博士毕业生工资均超过博士毕业生的平均薪资,比如生物和材料领域的博士年收入20万元以上者超过40%,远高于28.3%的平均水平。

既然生化环材是不是“天坑”具有相对性,为什么相关专业的教育和就业满意度普遍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呢?

高耀认为,其背后应反思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以通用性的专业学习为主,还是聚焦培养学术能力。他表示,生化环材等基础性的科学岗位往往需要更加专业化、高学历的人才,而仅仅大学阶段的通识教育很难满足这些方向的产业需求。很多学生高分考进来,却找不到好的工作,就会造成“性价比不高”。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彭湃则认为,“天坑论”反映了相关学科教育的外部适应和内部质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产业发展原因,高质量就业市场位置不足;另一方面,这些比较“硬”的基础学科人才成长不容易,要花费大量时间。如果没有精心的教育设计来满足学生需求,很自然让学生觉得“坑”。

“‘天坑论’在一定程度上跟民众对‘生物世纪’或‘纳米科技’等过高的期望值也形成了反差。”南方某高校化学教授程墨(化名)对《中国科学报》说,我国的工业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利润率不高,缺乏企业主导的科研,有待完成产业转型,对研究人员的需求还未形成规模。而近几年全国范围的本科专科生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化环材专业毕业生的供需问题。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需求,实际上就业的机会和待遇跟二十年前相比有较大改善。只不过近些年大学生扩招也很厉害,就业的不平衡也在加剧。”他说,此外信息的传播也更高效,不满的声音很容易浮现。

“尺子”

张乐(化名)是北京某“双一流”高校一名大三的学生,两年前从该校化学系转到软件系。

“其实,我挺喜欢当时的专业,还有老师、同学和辅导员,转系是出于其他考虑。”他向《中国科学报》表示。

一路走来都是“学霸”的张乐,大学第一年成绩却一直在年级排名中游“晃荡”。“绩点低,排名也低,说出来就是‘菜’。”他“挺舍不得”本专业,但经过一番纠结后还是打定主意转系。

经过笔试加面试,张乐终于遂意。转系后,他觉得“挺开心”,课程压力小了很多,“只要不想着保研,压力就追不上”。

“选择‘坑专’,代表理想主义,这种‘为爱发电’往大了说是为了个人理想或国家需求,往小了说是天真幼稚。活在当下,选择时下的风口才最明智。”张乐坦言,身边不少人在选择专业时有些“现实”。

对于选择专业时的“功利性”,多位专家并不排斥其“存在合理性”。

“人都是理性的,会计算得失和风险。如果学生一踏入校门就知道自己所选的学科就业前景一般,将不利于‘一心向学’。”彭湃说。他同时认为,专业选取不用“过于功利”,尤其是本科阶段,打好通识基础、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论在研究生阶段是否继续就读相关学科,都有裨益。“更换专业并不容易,只要你有真本事、真学问,就业收入并不会存在大的问题。”

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刘永谋看来,现在的问题是评价专业的标准太单一,只有“钱景”一个。”“如果嫌贫爱富,非‘天坑’的热门专业就计算机、金融、电子商务等那么几个,文科中的哲学、历史、考古,纯理科中的数学、物理、天文,多少有‘坑’。”他对《中国科学报》说。

“冲着钱去选专业,比入错行更麻烦的是,干一行不爱一行,永远没入行。”刘永谋说。

沈文钦也认为,专业选择和职业选择不能仅仅考虑个人的经济回报。一些工作如科学研究并不能给个人带来很高的经济回报,但能给国家和社会创造很大的价值。“‘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在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发成功后,仅拿到了20块奖金。哪怕在当时这笔钱也绝算不上一笔高额奖金,但他为国为民的胸怀也绝非金钱所能衡量。”他说。

程墨希望,学生们从个人的兴趣、热爱和专长出发做选择,而不是盲目地听家长和他人的建议。因为人生的满足感,更多地来自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是迫于生计混日子。

“最喜欢的、最擅长的、最赚钱的,三者之间肯定存在偏差,需要根据自身情况来取舍和平衡。”刘永谋说,就职业发展而言,前两者甚至比第三者更重要。因为工作所给予的回报,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专业成就感、社会尊重、自由支配的时间等各方面的因素。这也是他坚守哲学“穷专业”的原因。

破局

事实上,在基础学科教育领域,学生“用脚投票”的现象并非我国独有。在西方国家,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基础学科人才短缺也是政府面临的一大难题。

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统计,该国近25%的STEM工作者为外籍人士。2022年其STEM岗位超过900万,而填满这些缺口则需要全美高校每年相关毕业生人数增长34%。美国政府为此制定了鼓励相关学科发展的STEM计划,促进国家科技与经济共同发展。

受限于学科难度、就业前景等因素,我国基础学科人才储备仍然“不够强”。

“警惕对生化环材等基础学科的‘污名化’!”“对‘天坑论’的过度渲染会让很多学子对这些学科望而却步,不利于这些学科的长远发展。如果我们在这些基础学科出现人才供给不足,最终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也会受损。”沈文钦等在采访中反复强调。

为加强相关学科,我国已经采取行动。例如,2020年教育部推出“强基计划”等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计划。目前,该基计划所涉领域已从最初的数、理、化、生及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拓展到高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高精尖领域。

在今年年初公布的《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材料、化学、生物这三个所谓的“天坑”位列学科建设前三位。多位专家表示,这一反差说明我国对发挥基础学科原动力作用的重视,也说明了国家的需求所在。

如何让生化环材走出“天坑”?彭湃、高耀等建议,应多管齐下“练内功”。

例如,从高中教育开始引导学生对高校专业和未来目标职业的认识,使他们能够结合个人兴趣和专业特点规划目标;鼓励高校开门办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让培养的人学有所用;教育主管部门对一些人才培养水平低的学位点或专业点设立退出机制,并将学位点的相关专业对口就业情况作为重要指标和依据;在国家层面培育相关基础学科的产业企业,增加优质就业机会;在个人层面,稳扎稳打,练就真学问,把“冷板凳”坐热。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澳门黄金赌城、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打印  发E-mail给: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
图片新闻
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刷新纪录 彩色油菜花又添7色!总花色达70种
考研复试,导师心仪这样的学生! 地球刚刚经历最热2月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