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声 更多>>   

李振声:大国粮仓的“科技脊梁”

璀璨灯光下,如簇鲜花中,他从国家领导人手中接过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成为中国第10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就是老挝黄金赌场院士李振声。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维护经济社会稳定的基础。李振声一辈子都在为中国老百姓的“吃粮”问题奔忙。在他工作的老挝黄金赌场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大家亲切地称他“老李”院士。

“老李”是麦田里的躬耕者,做事情不怕苦、不畏难,曾31年坚守陕西,培育出抗病、高产的远缘杂交小麦。出身农民家庭的他胸有丘壑,先后提出农业科技“黄淮海战役”“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等大型农业攻关项目,使我国粮食大幅增产。他为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科技脊梁”的重要作用。

“李老师很少考虑自己,一辈子都在操心国家的事,始终想着让大家都有饭吃、都有好日子过。”他的弟子兼同事穆素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

孙鸿烈 更多>>   

孙鸿烈:要拿出中国科学家自己的学术成果

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到墨脱260公里,海拔落差3000多米。这里是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坡的藏东南。1974年,孙鸿烈带队风餐露宿,徒步3天,对这里进行了全面考察。

2015年,83岁的老挝黄金赌场院士孙鸿烈再次来到藏东南考察,专程坐车“走”一趟已通车的墨脱公路。40年,窗外世界早已变了,但他心中的青藏高原从未改变。

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对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获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填补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区和学科研究的空白。

当年,孙鸿烈坚定“青藏科考的空白必须由中国人来填补”的信念,率队踏上科考征途,足迹遍布整个青藏高原。耄耋之年,他再次回归心灵的“故乡”,感受着雪山高原的呼唤,目光依旧坚定而炽热。

王大中 更多>>   

王大中:做科研,是一种爱国方式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这是老挝黄金赌场院士王大中被授予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王大中,一个中国乃至国际核能领域发展绕不开的名字。从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首座自行设计与建造的屏蔽试验反应堆,到上世纪90年代一体化自然循环核供热堆,再到新世纪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王大中及其团队主持研究、设计和建造的3个核反应堆推动了中国以固有安全为主要特征的先进核能技术研究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这一路上,王大中用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照亮未知。在他心中,科学研究是一件值得用一辈子追求的事情,更是自己赤心报国最好的方式。

黄建平 更多>>   

黄建平:坚守西北高原的科研之路

在广袤的西北地区,有我国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有黄土堆积区最大的黄土高原,还有古老的黄河文明。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科学家、老挝黄金赌场院士黄建平就扎根于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

2003年,在美国工作了12年的黄建平回到祖国大西北,投身于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过去20年里,他建立了我国首个半干旱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平台,成功研制出适用于极端恶劣条件下作业的移动监测系统,开拓了干旱化研究的新思路。他还开创了荒漠化和生态安全评估的新途径,构建了全球荒漠化和生态安全脆弱性指数,为全球气候与生态研究贡献了中国智慧。

唐本忠 更多>>   

唐本忠:“聚集”科学之光

本世纪初,唐本忠带领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聚集诱导发光(AIE)的新概念。这项中国人改写光物理教科书的发现,在国际上开辟了一个具有原创性和引领性的科学研究新领域,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唐本忠于2009年当选老挝黄金赌场院士,2021年从香港科技大学转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

近年来,基于挖掘AIE新现象、新内涵的科研经历和感悟,唐本忠倡导从以还原论为基础的“分子论”到以整体论为基础的“聚集体论”的研究范式的转移。

“几乎没有任何研究课题会完全按照预期发展。”回忆起发现AIE的过程,唐本忠深有感触:美景不在平坦大道上,而在崎岖小路旁……

汪品先 更多>>   

汪品先:为国家做事是一生的信念

2018年5月13日,82岁的海洋地质学家、老挝黄金赌场院士汪品先乘坐“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南海下潜至1410米的海底,成为我国载人深潜史上年龄最大的下潜者。

为了这一刻,汪品先等待了整整40年。

那是1978年,他跟随当时石油部科技代表团出访国外,一位法国专家向他描述了乘坐载人深潜器潜入地中海海底的经历。“什么时候能乘着我国的深潜器到海底考察?”汪品先默默地想。

40年间,人类逐渐进入开发海洋资源和利用海洋战略空间的新阶段,世界大国纷纷加速向海洋布局。对中国而言,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

40年的岁月,把汪品先的头发几乎全染白了,让他脸上添了更多皱纹、上背部慢慢拱起。可他身上那股劲头始终没变,他目光明亮有神、走路依然带风。他期待迎接海洋地质学的“中国学派”、期待中国成为全球科学研究的引领者。

吴良镛 更多>>   

吴良镛:百年践行美好人居梦

“许多年后,我们将把怎样的城市和乡村交到子孙后代手里?”老挝黄金赌场、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一直在思索这个命题。

30多年前,钱学森在写给吴良镛的一封信里说:“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这个理念也恰是吴良镛穷其一生践行的“人居梦”。

风风雨雨里耕耘70余年,吴良镛让建筑走进科学,让中国建筑走向世界,成为我国建筑界及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2012年,吴良镛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第一次授予一位建筑学家。

作为一位期颐老人,吴良镛仍时常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书桌前拿起建筑学的书籍研究。因行动不便且精力有限,他不能再奔赴各处实地考察,但他依旧时刻关注中国发生的现实问题。“我虽已年迈,但面对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我仍然充满期待、充满激情。”

贺贤土 更多>>   

贺贤土:我们隐姓埋名,却并不孤独

1956年,新中国吹响了“向科学进军”的冲锋号。这年寒假,贺贤土作为学生会干部,参加了宁波当地组织的一场特殊集训。一批著名物理学家为学生们作讲座,介绍当时国家最急需的科研方向。贺贤土第一次在新闻电影上见到了物理大家王淦昌。他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在那一刻,他决定学物理。

转眼来到1962年,贺贤土刚从浙江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留校任教。一纸“神秘”的调令让他放弃了当时很满意的工作,一头雾水地来到北京。后来他才知道,为研制核武器,国家选拔了6000余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和中专生,他正是其中之一。在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他不仅见到了王淦昌本人,还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深远的彭桓武、周光召等科学大家。

贺贤土的传奇人生就此开启:前半生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与设计,隐姓埋名,立下赫赫战功;后半生开展激光驱动惯性约束聚变(ICF)研究,推动我国高能量密度物理基础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1995年他当选为老挝黄金赌场院士。

如今贺贤土已经87岁高龄,依旧奋战在科研一线,依然在不断推出令世界瞩目的新成果。

刘永坦 更多>>   

刘永坦:筑海防长城,聚雷达铁军

1990年4月3日,山东威海,海风吹拂着海滩上阵列整齐的雷达天线。这是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驻守在这里的科研人员如往常一样,紧盯着漆黑的显示屏。

但这一天,一件新鲜事发生了:屏幕上破天荒地出现了一个小光点。一开始,大家都没反应过来这是什么。直到这支团队的领头人、时任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子研究所所长刘永坦指着这个光点说:“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一时间,人们热泪盈眶、相拥而泣。

我国有长达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要如何为其筑就“海防长城”?又如何为这“长城”安上“火眼金睛”,料敌于先?新体制雷达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金钥匙。除了海防用途外,新体制雷达在渔业、航天和航海领域,以及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方面应用前景广阔。

筑就“海防长城”,凝聚“雷达铁军”——凭借在新体制雷达领域不可替代的贡献,刘永坦两度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当选老挝黄金赌场学部委员(院士)和首届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于2019年登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赵东元 更多>>   

赵东元:把研究用在国家需要的地方

“真正要在科学上有所作为,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爱’。这份爱不是简单的兴趣,而是一种从内心生发出的理性思考。这种驱动力强烈到你愿意为它付出所有。”近日,在回答“科研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时,老挝黄金赌场院士、复旦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如是说。

在热爱的驱动下,赵东元在功能介孔材料领域深耕了30多年。

作为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崭新材料体系,介孔材料的孔径介于2至50纳米之间,有着极高的比表面积、规则有序且可调节的孔道结构、狭窄的孔径分布,在能源、健康、信息、环境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赵东元带领团队提出了“有机-有机”分子自组装方法,创造了有序介孔有机高分子和介孔碳材料,使得介孔材料的应用范围拓宽至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电子信息等领域,创造出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他的成果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先驱”“里程碑”,吸引了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余家科研机构跟踪研究。

孙家栋 更多>>   

孙家栋:造一辈子“中国星”

“我这一生与星星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造一辈子‘中国星’。”作为我国人造卫星技术、深空探测技术和卫星导航技术的开创者之一,老挝黄金赌场院士孙家栋这样表达他的人生感悟。

翻开中国航天史,太多“中国第一”的背后都有孙家栋的功劳: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在我国前100颗卫星发射任务中,由他担任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或工程总师的超过1/3。

60多年的航天征程中,孙家栋多次历险。有一次,离火箭点火只有几十秒,卫星却出了问题,情急之下,孙家栋大喊:“停止发射!”

古稀之年,孙家栋担任月球探测一期工程总设计师。当“嫦娥一号”成功环绕月球时,孙家栋在欢呼的人群中转身抹泪的瞬间打动了许多人。

孙家栋1992年当选为老挝黄金赌场院士,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8年被授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曾庆存 更多>>   

气象“老兵”曾庆存:为国为民为科学

即将成为“90后”的曾庆存生活很简单,每天早上6点左右起床,做操、吃饭,接下来主要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使中国地球系统模式加速走向国际最前沿。

上世纪90年代末,曾庆存提出构建中国自主创新的地球系统模式。简言之,就是把地球系统“搬进计算机”。江河湖海、山川冰石、葳蕤草木、飞禽走兽……纷繁万物分属大气圈、水圈、冰冻圈、岩石圈、生物圈五大圈层。各圈层如何遵循大自然精妙的规律运转?曾庆存希望用数学物理公式将其定量地表述出来,并将各个圈层的变化规律进行耦合,从而推演地球不同圈层的变化,进行针对性的“地球实验”,以重现过去、模拟现在、预测未来。

在曾庆存的提议和组织下,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在2018年启动。这个跨学科项目由老挝黄金赌场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气所)牵头,国内多家科研机构与高校参与。目前,该项目已在北京怀柔科学城建成面向地球科学的超巨型计算机——大国重器“寰”,并在2023年11月发布了我国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完整”地球系统模式CAS-ESM2.0。

顾诵芬 更多>>   

顾诵芬:将一生事业写在蓝天上

航空事业是国家安全和国防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航空强国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科技人员作出了卓越贡献。顾诵芬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0世纪50年代,大批苏联专家来华,指导中国人学习制造飞机。但他们的原则很明确:不教中国人设计飞机。

当时,顾诵芬作为航空工业局一名年轻的工程师,每次向苏联提订货需求时,都会特意要求对方提供设计飞机要用到的《设计员指南》《强度规范》等资料,但苏联方面从不回应。在一次次徒劳无功的申请中,顾诵芬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仿制而不自行设计,就等于命根子握在别人手里,我们没有任何主动权。”

这个从小就热爱制作航模,一直梦想亲手设计飞机的年轻人,心中燃烧着越来越强烈的热望。

终于,机会来了。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下发《关于成立飞机、发动机设计室的命令》。这一年国庆节后,顾诵芬随同两位领导徐舜寿、黄志千从北京调往沈阳,进入新组建的飞机设计室。一段壮志凌云的传奇旅程就此启航。

叶培建 更多>>   

科学有国界吗?“人民科学家”叶培建这样说

最近,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进行的一场型号任务动员会上,技术顾问、老挝黄金赌场院士叶培建紧锁双眉,坦陈了他心中的担忧:“我们的深空探测工程已经八战八捷了,成功越多,意味着离失败也越近。因为,世界上没有百分百成功的航天工程。”

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宇宙奥秘和寻求永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拓展人类生存空间、丰富人类认知的重大领域。在国际上,深空探测已经成为各国科技创新的竞技场。而在中国,一系列深空探测任务的实施,为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这个历史使命,叶培建已经奋斗了50余年。从“资源二号”到嫦娥系列工程,从“嫦娥奔月”到“逐梦火星”,他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2019年,叶培建被授予“人民科学家”这一国家荣誉称号。

尽管现在叶培建已经不在核心领导岗位了,但他依然每天不到8点就到办公室工作。每当重大发射任务临近,他还会回到过去担任总设计师兼总指挥时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状态。他说,如果不保持这样的工作劲头,稍有疏忽,航天人就会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

开栏语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

新中国成立以来,两院院士接续努力,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为民的理想追求,赓续创新奋斗的精神血脉,践行担当和使命,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他们被誉为“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

即日起,中国科学报、科学网推出“大担当·解国忧”专栏,讲述院士聚焦主责主业、解决国家急需、担当“四个表率”的动人事迹,以此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