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 医学科学 化学科学 工程材料 信息科学 地球科学 数理科学 管理综合
 
曾庆平:我眼中的“美女科学家”

“饿死”癌细胞的美女科学家

    最近,国内媒体在报道清华大学美女教授颜宁在国际顶尖杂志《自然》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新闻时,提到该成果的应用前景是“饿死癌细胞”。意想不到的是,这则新闻甫一出炉,立即引来网络一片哗然,说“吹大牛”者有之,说“牵强附会”者也有之。对此,我们应该这样看,为了让大众了解其工作的意义,作者必须这么说。为了让读者读得懂,记者当然可以这么写。

   “饿死癌细胞”的说法一点都不荒谬,用药物抑制肿瘤血管生长后确实能“饿死”癌细胞,因为没有血管肿瘤就无法获取血液提供的营养成分。这个结论其实早在20年前就在荷瘤动物实验治疗中得到验证,如今国内各大医院也在广泛实施化疗药物(抗细胞增殖)联用单抗(抗血管形成)的新型实体瘤临床治疗方案(简称“A+方案”)。

   针对葡萄糖运载体GLUT1设计药物“饿死”癌细胞的思路,从肿瘤细胞厌氧生长特性来说是合理的。肿瘤细胞“微环境”的显著特征是缺血、缺氧和缺营养成分,它们即使消耗大量葡萄糖也只能产生少量能量。为满足快速生长需求,它们只得疯狂攫取血液中的葡萄糖,犹如一群抢食的“饿狼”。若用药物抑制GLUT1的功能,肿瘤细胞就得不到足够的葡萄糖,处于一种虚弱的饥饿状态,很容易被化疗药物杀死。

    以GLUT1为靶点的抗癌药物开发在几年前就开始了,而且在人肺癌细胞株及移植肺癌细胞的荷瘤裸鼠中完成了疗效评价,效果还不错。不过,GLUT1抑制剂能否最终被开发成有效的抗癌药物尚难确定,一是其抑制作用的专一性不强,可能引发多种副作用,已知GLUT1基因缺陷是一种导致脑部发育障碍的遗传病。二是易诱导耐药性,要有效抑制癌细胞生长,就必须提高抑制剂的浓度,而使用过高剂量的药物又会杀死正常细胞。

    颜宁小组工作的“亮点”并不是基于GLUT1的药物分子设计或高通量药物筛选,而是用别人难以制备的样品解析别人无法成功阐明的复杂蛋白质结构。因此,作为一项出色的基础研究,其科学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不过,颜宁的“风光”不禁让人想起了另外两位美女科学家的“落魄”,尽管她们“倒霉”的原因各不相同。

创造“万能细胞”及破译“外星细菌”的美女科学家

    今年3月,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刚满30岁的小保方晴子从事的是堪称世界科学前沿的干细胞多能分化研究,而且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杂志上一次性发表两篇论文,宣称首次制备出“万能细胞”,不可谓不“牛”,日本学术界纷纷预测她将继山中伸弥之后再次获得干细胞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并一举成为日本历史上女性荣膺该世界级科学巨奖第一人!可是,经过几番回合的博弈,“纸包不住火”,造假行为最终彻底败露,小保方晴子本人被迫发表申明主动撤销上述两篇论文,目前其学术生涯前途未卜。    

    时间再往前推至2010年,在美国航空航天局从事天体生物学研究的时年33岁的费丽莎·沃尔夫-西蒙,在《科学》杂志上宣布了一项“里程碑”式的惊人发现,一种“外星”细菌可以用砷取代磷构筑其遗传物质。这让人突发联想:要么“外星生物”的遗传组成与地球生物不同,要么遗传学教科书必须统统改写。不过,它也就喧嚣了那么一阵子,不久就被证实研究结论是因实验验证过程不严谨及对数据判断轻率闹出的一场“乌龙”……【全文点击】